|
|
|
书讯:《中国布依族古百越文字首始调查暨研究》罗祖虞著 |
作者:admin 日期:2017/7/1 10:43:10 文章来源:中华布依网 |
《中国布依族古百越文字首始调查暨研究》 罗祖虞 著 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中国西南民族特色文献研究中心 陈燕
一、“布依族古百越文字调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指出:文字的使用是文明伊始的一个最准确的标志。通过对布依族古越文字典籍的抢救、发掘、整理及研究,证明了布依族及侗泰(壮侗)语族先民:越人及今天的后裔布依族等是有古老的古百越文字,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 2、通过对布依族古越文字典籍的抢救、发掘、整理及研究,初步搞清了布依族古越文字的起源及流传、变迁的轨迹。 3、通过对布依族古越文字典籍的抢救、发掘、整理及对比研究,发现布依族古越文字与中国夏朝、商朝时代的甲骨文及水族古水文字、壮族“石刻”古骆越文字之间在基础数字、天干、地支、五行等方面有相同、相近、相似的特征,并窥见其亲缘关系,即与水族古水文字、壮族“石刻”古骆越文字是同宗共祖,同源异流的姐妹文字,4000年~6000年的壮族“石刻”古骆越文是祖是宗,应是其源,而布依族古越文、水族古水文是其流。这可能对有约10万片未研究的甲骨文片的破解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通过对布依族古越文字典籍的抢救、发掘、整理及研究,特别是古越文字之中原始象形“八卦”文字的研究、对比,对已遗失的中华古老的《易经》文化中的夏朝的《连山易》经及殷商时代的《归藏易》经的寻找提供了线索。 5、通过对布依族古越文字典籍的抢救、发掘、整理及研究,以及与史前时代陶器刻符的对比研究,(除考古资料、古文献资料所印证外)又从古文字角度进一步印证了:布依族及侗泰(壮侗)语族先民越人在夏、商时代曾入主中原,参与“创造了中华文明始祖主体文化”的历史。 6、通过对布依族古越文字典籍的研究及传承、弘扬和开发、利用,对推动云贵高原地区旅游业开发及发展,定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脱贫致富一方各民族百姓。纳西族东巴文化、东巴文对丽江地区旅游业的推动、发展和繁荣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和范例。 二、调查及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布依族象形文字古越书”是首次发现、认定并列题进行调查及研究,均是前人所未有。 (一)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有: 1、田野调查研究: ⑴收集、抢救古越书:已调研的15个点,除了解其古越书分布及保存现状和原因外;了解持有古越文典籍布摩后人的族属、家族史、家谱、从事摩文化的谱系及传承情况,并对古越文典籍进行真伪识别鉴定等。 ⑵寻找会识读古越文典籍的布摩老人,是调研工作的重点和关键,若找到会识读的布摩,古越文就成为名符其实的古老的而又活着的,具有极高价值的有生命的古越文和文献,其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经济开发利用价值及社会影响和效益无可估量。田野调查工作跑遍了云、贵、川三省,在15个调研点中,在金沙江中上游宁蒗自治县永宁乡找到王开明等多位会识读古越文典籍的布摩,完成了这项突出而关键的任务。并对布摩们进行全程摄像、录音、组织他们对古越文典籍进行翻译,邀请他们参加全国性及地区性的学术会议,上台用古越语进行诵经表演,加大对他们及古越文典籍的宣传力度;并与当地政府联系,建议积极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对古越文典籍和布摩们进行建设性保护措施,及推动建设传承及弘扬基地等。这是课题最大亮点、重要特色及建树之一。 2、古越文典籍资料整理、统计:通过调研对已收集到手14部古越文进行穷尽性字符的测查、统计,作卡登记在册,对每个字符进行编码,建档等基础工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已查出现有14部古越文典籍有1440个字符。这是本次调查研究工作的又一突出成绩和重要建树。 3、研究方面:采用全方位、多角度、多手段的研究方法。 ⑴对古越文本身的研究:目前,发现会识读古越文字的布摩不多,各人的识读能力有一定局限性。在大量的古越文典籍中还有许多“陌生的”古越文字有待进一步研究破释。 古越文的字、词具有形、音、义三方面的要素,整理及研究古越文字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已经存在字(词)的形去认识那些固化在“字(词)形”中的音和义,及其字(词)义的发展所具有的规律。我们采用了全新的适合古越文字的方法主要有:从分析字形入手,判断及识读古越文字(词)义;用比较互证法判断和识读古越文字(词)义;借助词组及字(词)所在句子中位置功能所表达的意思来判断和识读古越文字(词)义等三种,其它还可借助文法、文例及出土文物对比印证等综合运用来判断字(词)义等,均取得了可喜的具突出特色的进展和重要建树。 ⑵在整个调查及研究中都贯穿着古越文及典籍研究与所持有的古越文典籍布摩或其后人的布摩世系脉络、家谱及传承情况等调研紧密结合,查清了古越文字及典籍来源及源头。如安龙王文科、威宁李文美、宁蒗王开明等布摩世系、家谱、传承情况及古越文字及典籍等源头;并对布依族古越文字向布依族方块文字(土俗)文字演化找到可靠依据,取得了重大成果。 ⑶古越文字及其典籍与布依族活态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及经济地理环境等紧密结合对比对照研究,寻找与古越文字及摩文化产生的内在联系和必要条件、必然规律及传承、古今流传变迁等,均取得重要成果。 ⑷将布依族古越文与水族古水文、壮族“石刻”古骆越文以及甲骨文进行对比研究,寻找其亲缘关系或相关关系,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布依族古越文与水族古水文、壮族“石刻”古骆越文是同宗共祖、同源异流的姊妹文字。壮族“石刻”古骆越文是其源,布依族古越文、水族古水文是其流。从基础数字、天干、地支、五行等初始文字对比研究中看出,它们与甲骨文有着一定亲缘关系。从古越文字与古水文字的“八卦”文字与《周易》八卦文字及甲骨文字中八卦文字的寻找和对比研究中,看出古越文、古水文“八卦”文字较《周易》原始,且形、音、义三者都吻合的特点,这对已遗失的夏、商时代的《连山易》及《归藏易》的寻找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线索。 ⑸将古越文字与原住布依民族腹地的考古资料、陶符、崖画文字等进行对比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 ⑹从布依族古越文字在纵向上的发展演化规律的研究及在横向上不同地区古越文字典籍的对比研究中,搞清了其相关关系。如威宁古越文字发展演化为布依方块文字;安龙古越文字与都匀古越文字相同;禄劝的古越文字典籍与赫章古越文典籍相同等,均取得了重大成果。 ⑺将古越文字调查研究成果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结果——DNA数据》最新成果结合研究,寻找及窥视夏、商时代或夏、商、周时代人种的越人因子,进一步印证了百越民族及中华夏、商王朝的历史渊源关系——证明了中华文明多源一体的历史进程很久远。 (二)对策与建议 1、布依族远古象形文字古越书是国宝级珍贵文献,此次调查及研究仅是第一次在沿珠江流域、金沙江流域、红河流域布依族分布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地区进行了古越文字典籍的初查或称概查,仅仅是首次和开始,还有大片地区等待进一步的普查及详查。如贵州省黔南、黔西南、贵阳及安顺地区、六盘水及赫威纳地区;云南省曲靖地区、昭通地区、楚雄州、大理州、丽江地区;四川省攀枝花市、凉山州等州市。特别是贵州省威宁、水城,云南省会泽、宣威、永仁、华坪、永胜、鹤庆及四川省木里、盐源、会东、会理等县市,可望有进一步收获或进一步突破。需要继续申请立项进行普查及详查。 2、积极申请经费或立项及时出版已发现及收集到的布依族古越文字典籍,供省内外及国内外学者进一步共同研究,争取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3、吸取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研究院”及贵州民族大学“水族文化研究院”的经验,建议成立“布依族文化研究院”,以布依族古越文字为重点,规划及开展全面的布依族文化研究,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研究的大发展。如进一步开展古越文字与古水文、壮族“石刻”古骆越文与甲骨文、崖画文、陶文等的对比研究以及与布依族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等内在联系的深入研究等等。 4、立项列题开展布依族古越文字典籍的翻译及专题研究工作,争取尽早尽快出成果,并将翻译及研究成果即时整理出版,推动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研究。 5、积极推动布依族地区民族文化陈列馆及传习馆的建设,对古越文字及典籍加以保护、传承;并积极推动宁蒗自治县泸沽湖边永宁布依族(仲家)摩文化及古越文字仍在民间活用风行的“弘扬、传承基地”的建立和建设,及古越文典籍、并传承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及立法和保护措施。 6、列项专题研究“布依族古越文字典藉的传承开发、利用及其如何与旅游经济开发密切结合”的问题。特别是有多处布依族古越文字典籍与国宝级布依族铜鼓、铜锄、吞口雕刻、古石碑文化等文物的昆明市轿子雪山旅游经济开发特区及宁蒗泸沽湖国家级旅游区。让布依族古越文字及其典籍和摩文化的传承及开发、利用在旅游业及旅游区中大放异彩,为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绿色经济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1、布依族古越书典籍及古越文字,是一种频临消亡的国宝级古老民族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解读古越书典籍的布依族老人,如今可能尚存者已很稀罕了。因此,加快布依族古越书典籍古越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发掘、整理的步伐,迫在眉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及历史价值。 2、将古老的文化典籍与现实活态的民族社会、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研究相结合,以及将布摩的第一性表述与有形文字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理论学术价值,而且在方法上具有指导意义。 3、通过对布依族古越文字及古越书典籍的研究,可进一步认识和印证布依族及壮侗(侗泰)语族先民——越人,光辉的历史文化及其与夏、商王朝的渊源关系和迁徙史,并对寻找和认识布依族古越文字与水族古水文字、壮族“石刻”古骆越文字及其与甲骨文可能的渊源关系,提供依据,丰富了中华文明探源内涵,具有历史学价值。 4、布依族古越文八卦文字,由于其字形原始、象形及形、音、义都吻合一致,应属于在字形较复杂及音、义不相吻合的《周易》八卦文字之前的——即夏、商时代产生的形、音、义吻合一致的象形+表义的本义表意文字。对古越文字的研究,将对发掘整理布依族“易经”和为可能寻找已失传的夏代《连山易》、商代《归藏易》提供线索。因此,具有史学价值。 5、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文明伊始最准确的标志。通过古越文字研究及解读古越书典籍,进一步认识布依族历史、文化及其变迁和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历史地位及所起的作用,振奋民族精神,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弘扬、传承及开发、利用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具有人类学、民族学价值和社会效益。 6、将古越文字及典籍抢救及开发利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并与旅游业结合,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及旅游业,脱贫致富民族百姓奔小康,为创建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作贡献。具有现实意义及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