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让贫困户脱贫在产业的路上——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王希专 |
作者:admin 日期:2019/12/11 17:19:44 文章来源:中华布依网 |
让贫困户脱贫在产业的路上 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王希专
王希专(左二)深入基层调研
2019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表彰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云南省罗平县长底布依族乡党委书记王希专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光荣称号。 王希专,45岁,党员,布依族。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民族干部,何以获得如此高的殊荣?追寻起来,按他的话讲就是,要让贫困户脱贫在产业的路上…… 长底布依族乡是云南省惟一的布依族乡,地处罗平县城东部,位于云贵两省的罗平县、富源县、兴义市结合部,南昆铁路、汕昆高速贯穿境内,素有“滇黔锁钥”之称,是进出云南省的“东大门”。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个乡是一个贫困乡。通过不断的扶持,仍有一部分未脱贫。为了让这个贫困乡尽快整乡脱贫,王希专提出产业脱贫的思路。 他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该乡开展全民动员,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按照“三年绿化攻坚行动”计划,采取“见缝插针”方式,科学合理选择绿化树种产业,实现生态树种与经济树种相结合的配置,达到绿化、美化、产业一体化的效果。至2019年底,全乡共义务植树60余万株,绿化道路56公里、绿化河道13公里、绿化村庄48个、绿化校园7个,全国生态文明村1个、市级生态村6个。通过石漠化治理,助力脱贫攻坚,建设秀美山川经济。目前,该乡森林覆盖率达47.6%。 作为“省级生态乡镇”,长底布依族乡成立以党委书记王希专为组长的绿化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协调整合项目和资金,集中投向乡村造林绿化。同时,推行领导办点,以点带面全面造林。近年来争取各级造林绿化资金560余万元,乡级财政投入乡村绿化资金近80余万元,完成荒山造林8300余亩、陡坡地治理1024亩、社会造林4000余亩、退耕还林300亩、封山育林5000亩,全乡森林覆盖率达47.6%。 他选准产业方向,狠抓产业发展。立足于当地气候、资源和交通优势,以“两河一山”为依托,制定“1+3+N”的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热区水果、冬春蔬菜、温室大棚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打造观光农业体验区(四季果蔬采摘区)、河谷漂流探险区、乡村休闲垂钓区、康体养生核心区和户外运动休闲区,形成集生态景观、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康体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乡。 “1”即一个主导产业——乡村旅游。围绕“一村一色”,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链上,成立补笼和发达两个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充分挖掘布依族民俗资源,融合红色功能于一体,着力打造农家乐、休闲体验、采摘观光等特色旅游项目,将“零星散种”的乡村旅游项目编织成区块旅游链,做到不留缺失、不留漏洞、不留短板,使乡村旅游产业大发展、大提升、大跨越,有效提升整乡整村的旅游品牌效应。在一边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不断拓展横向旅游经济,即乡政府努力协作,于2019年与贵州省兴义市漂流专业人宋国斌签约九龙漂流旅游度假区项目。预计投资9000余万元,由宋国斌旗下独家投资建设,将于2020年初试运营,2020年中期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主打水上运动和康养休闲度假,项目包含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漂流业务)、河道治理、景观布置、水源点拓展及调节站、停车场、高端民宿、特色饮食等。该项目的启动将有效助推长底乡的整乡脱贫和长期经济增长。 “3”即打造三个特色产业——热区水果、板栗、冬春蔬菜。 投入资金360余万元,引进云南龙联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支部+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扶贫模式,在重点贫困的发达社区以每年1000元/亩流转土地400亩发展沃柑种植,产业带动支撑240户贫困户和周边群众增收。今年,沃柑销售收入70余万元,贫困户分红24万元、发达村集体增收11.3万元,实现企业赢利、贫困户脱贫、村集体增收的三方共赢模式。 按照“巩固面积、提升品质、供需统一”的发展思路,大胆发展板栗产业基地7000亩,并已取得3000多亩的挂果效益,年产量达300多吨,使广大农户(含贫困户)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仍存在良种选育滞后、经营管理粗放、产业链短、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走向不对位等问题。问题就是困难,乡党委了解情况后,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板栗产业提质增效。从2019年年初起计划用3年时间帮助产业农户完成7000亩板栗基地的质量提升和品种更新改造任务。采取牵头成立溪谷天香板栗专业种植合作社;邀请省市县相关专家作调查分析和更新改造选种、嫁接、日常维护等技术培训;做市场调查,进行市场分析,突出供求重点等措施,进一步帮助板农理顺市场关系,做强做大、做饱做满板栗发展产业。至目前,全乡已种植沃柑3000亩、椪柑1000亩、板栗7000亩、核桃2000亩,冬春蔬菜2000亩、青椒600亩,建设特色种植、养殖示范基地6个,2018年全乡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达11463元。 “N”即发展“N个”附加产业——打造四季果蔬采摘区、党建引领红色产业示范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爱心超市等,通过附加产业有效提升产业脱贫的组织化程度,实现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区块链脱贫的后劲。 种植业种出来以后怎么办?就是要采摘。采摘也要念好采摘的经。为把采摘工作做好,王希专又带领大家分片设置采摘区,除方便自身采摘以外,还打造风光采摘游,方便游人、方便外地客商进入实地采摘,提高采摘力度。同时建设实地交易区,在现场分片开设交易场地,方便外地的大客商一年四季都可到此收购运输。通过实施采摘区建设,所有种植出来的果蔬均能按时运输,未存在滞销的情况,从而为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打开了一条条的路子。 他创新党建引领脱贫新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党建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提出“党建引领发展、发展惠及民生、民生带动团结、团结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组织设置,实行“双向培养”,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为基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创新“党支部+新型农业”模式。围绕“一村一策”,积极把党支部建在新型农业产业链上,打造“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党组织+产业协会(合作社)+农户”、“党组织+龙头公司+农户”等运行模式。成立蔬菜营销协会党支部和生猪养殖协会党支部,把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连接起来,形成上联行业、下联村社,左联农户、右联市场的发展新格局,有力推动了整乡的脱贫发展之路。 创新“党支部+乡村旅游”模式。围绕“一村一特色”,把党支部建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上,成立补笼和发达乡村旅游服务党支部。充分挖掘地方民俗资源,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等功能,着力打造农家乐、休闲体验、采摘观光等特色旅游项目,有效提升整乡整村的旅游脱贫能力。 创新“党支部+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围绕“一村一品”,探索把党支部建在特色电商产业链上,统一开展品牌推广、信息共享、创业培训、订单服务等工作,让党支部成为电商发展的领头人和“红色驱动”,全面打造整乡“党员电商户”、“青年电商户”“智慧电商户”等先锋品牌。 创新“党支部+产业区块链”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区块链上,把党员和能人聚在产业区块链上,把群众的脱贫建在产业区块链上。并在小发达村建起发达蔬菜生产经营田间超市和网络营销平台,实现蔬菜生产销售“一条龙”优质服务。 脱贫攻坚涉及面广,不是一方一面就能解决的问题。王希专深知,再好的产业都离不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住房等。因此,王希专想方设法争取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精准扶贫资金的支持,先后争取到了2764.07万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1642.94万元、直接补助到农户的830.06万元。全面实现全乡59个自然村进村主道、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安全饮用水、太阳能路灯、广播电视信号、网络宽带全覆盖, 6个村级活动场所和14个村民小组活动室建成投入使用。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由于产业对位、管理有方、创新创建、保障有力,截至2018年底,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8户1043人。至2019又有251户903人脱贫,未脱贫户47户140人。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016年以来,全乡共统筹各类资金7500万余元投入脱贫攻坚工作中。经过不懈努力,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51户903人,全乡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8.08%降至2018年末的0.87%。 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中,坚持“四个贯穿始终”和“学、讲、做”结合,不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心走实。 用心学进去,让主题教育走深。采取“自学+集中学”相结合的方式,自学中要求原汁原味学习《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等重要论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举办读书班,围绕党的政治建设、理想信念等8个方面,开展集中学习研讨,真正做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采取“领学+交流学”相结合的方式,及时领学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文章,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开展交流研讨,专题交流发言中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谈体会、谈认识、谈计划,以实实在在的学习夯实主题教育基础;针对年迈体弱、行动不便党员,采取“送学上门+帮学讲读”等形式,保证学习质量,防止“走神”“散光”,做实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确保主题教育党员全覆盖。 用情讲出来,让主题教育走心。结合实际采取“故事党课”“微党课”、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生动鲜活、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理论、明要求、教方法,切实增强宣讲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以“三会一课”“万名党员进党校”“主题党日”等形式,开展集中学习宣讲。把主题教育宣讲与支部书记轮训、文艺汇演、脱贫攻坚政策宣讲、技术培训等结合起来,采取联系领导讲政策法规、技术专家讲种养要领、驻村工作队员讲扶贫政策帮扶措施,党校教师进行专业辅导,纪检干部以案说法,普通党员谈学习感悟等做法,不断增强了宣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用力做起来,让主题教育走实。把握问题导向,注重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切实把主题教育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果,着眼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把着力点放在为民服务解难题上。千方百计解决老百姓行路难问题,近日已启动对G324国道长底集镇段道路进行修建改造项目,路段全长1.93公里。针对石盆水乡村公路弯道大,路面窄等问题,投资328万元进行加宽改造,项目预计春节前夕完工;解决饮水难问题,针对下古必村所在地地势高于水源点,导致供水池长期处于干涸状态,难以有效利用,致使该村群众饮水困难,重新选取了水源点,投入22万元,安装管道4千余米,新建水池60立方米,安装自能水表24块,现已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下古必24户102人的饮水需求问题;解决用电难问题,针对长底集镇、拉坡村、石盆水和坡脚等16个自然村的用电难,投入300余万元完成集镇、石盆水、拉坡、坡脚等村电力增容改造,解决了4000余群众的用电难问题。至开展主题教育以来,坚持把“为民服务解难题”贯穿始终,共投入资金2609万余元,整合项目6个,解决群众难题8个。 王希专就是这样一个脚踏实地、勇于开拓、真抓实干,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在做好民族工作上,王希专认为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三者相辅相成、相依相融。他提出“四会治村”“五章理事”等的方式,不断完善村级治理体系,推动党建网格和治理网格“两网融合”,全面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保障该乡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安定发展。 他注重文明乡风建设,以乡村道德讲堂为主阵地,大力宣传普及文明礼仪、道德法治,引导群众形成崇俭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的良好道德风尚。他重视“文明村”“民族团结村”“法治建设社区”等的创建工作,先后创建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3个,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1个、省级民族特色村1个、市级民族团结示范村1个。如坡脚村就是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典范,从建国至今,全村没有一桩刑事案件发生,先后荣获“普法示范村”“民主法治村”“零家庭暴力村庄”、云南省卫生村、全国“文明村镇”等殊荣。 产业带动、创新引领、党建示范、经济发展、扶贫解困、道路畅通、设施齐全。王希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努力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艳丽、让民族进步的步伐迈得更大些更快些。2015年,长底布依族乡荣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 群众的脱贫,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构成了一个民族干部的升华。
文图/王定才 刘崇刚 编辑/王红琼 马美芝 审核/李倩云
本站网址:http://www.中华布依网.com/
《中华布依网》官网投稿和联系方式: QQ 728814981 邮箱728814981@qq.com
《中华布依网》官网二微码,当代大型长篇小说《凤凰折翰》(影视题材)提醒您关注、复印转发。常点击识别二微码可直接打开第一时间了解官方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