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草药 酱菜 刺绣
草药 酱菜
草药 酱菜
勐海县:构建古茶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全国首家“四月八
从普通青年到创业
全国首家“四月八
布依美女大本营
布依族作家潘灵
2017年 王
布依族潘氏家族史
过节的架势
布依美女大本营
都匀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作家潘灵
2017年 王
世界最长头帕舞(
过节的架势
带领失地移民(布
布依族渐渐消失的
父 亲(散文) 布 衣

父 亲(散文) 布 衣
作者:admin 日期:2017/7/2 20:44:12 文章来源:中华布依网




父亲去世整整二十年了。在此期间,我不止一次地想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可每当提起笔来,又总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不知从何写起。

我的父亲不是光荣离休的干部,没有说不完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故事;也不是腰缠万贯的富豪,没有道不尽的可歌可泣的创业经历;更不是身居要职的“李刚”,拥有难以言表却行之有效的特权。他只是一个农民,一个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却是我心中最伟大的父亲。

父亲中等身材,五官端正,黝黑并布满沧桑的脸上时不时露出开心的微笑。由于每日天蒙蒙亮就忙于下地干活,他基本上是三、四天才抽空剃一次胡须,以至于我小时候躺在他怀里并用手抚摸他的脸颊时,明显地感觉到他的胡子扎人。

“我十二岁时,爷爷就去世了,是奶奶一个人把我带大的。”有一天,父亲突然对我说起爷爷及其遭遇。

也许是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只能靠母亲一人把自己拉扯成人,因而对母亲心怀感激,抑或是觉得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父亲成家后,不再让母亲(也就是我的奶奶)下地干活,而是让她在家里做点家务并照看我以及我相继出生的弟弟和妹妹。他把对父母的爱全部集中在母亲一人身上,其由衷的敬重与无微不至的关心,让奶奶非常高兴,也让我看到什么叫“孝敬”,并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底。可以说是在心田深一颗感恩树。

记得我八岁时的一天下午,我照例放学后就回家放牛。当时,家里有一头母牛和一头刚出生不久的牛。我让牛在离家不远的山坡上吃草。

也许是雨后土质松软,或者是牛自己不小心,总之,母牛突然滑倒并滚下山坡。

看见牛倒在山脚下,半天起不来,我惊呆了。过了一会,才想起跑回家去告诉父母。

父亲急忙叫上几个乡亲跟着我赶到出事地点。

母牛还躺在原地,一动不动。而小牛正从旁边稻田里的稻草堆上用嘴衔着几根稻草走来,它把稻草轻轻地放在母牛的嘴边,不见它妈妈吃,小牛便用舌头舔舐妈妈眼角上的泪珠。

“看见牛儿做什么了吗?”父亲惊奇而又感慨地说“这是孝敬,这是关心啊。”

“牛也懂得孝敬,牛也懂得关心?!”我有些不解。

半小时后,母牛因伤势太重而死去。可牛儿喂母的画面却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在此后的数年里,每当父亲对我说“学文化,学做事,做事的同时要学会做人”时,我不由自主地在心里念叨:人若不会孝敬父母,人若不会关爱他人,那真是禽兽不如啊!

转眼,我上了小学四年级。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和其他同学一样,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毛主席语录》外,就是作为少先队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外出参加“破四旧,立四新”的革命活动。

“你在学校都学到什么啦?”有天晚上,父亲突然问我。

看到父亲关切而又严肃的神色,我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个星期只学了一篇《为人民服务》。”

“你想为人民服务吗?”父亲问。

“想!”我不加思索地回答。

“好啊!”父亲说道“其实,不是你想不想,而是你必须为人民服务。你不为别人服务,别人怎么会为你服务呢?”

说实话,我那时根本不明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因而不解地低下头去。

父亲用手托起我的下巴,看着我的眼睛,语重心长地说:

“为人民服务是需要文化需要能力的。没有文化,没有能力,你拿什么去服务?谁要你服务啊?!

很多年过去,父亲的这番话依然在我耳边萦绕。我难以相信,一个只读过几天私塾,顶多算是小学毕业的农民,居然说出如此有见的话。即便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也不是所有父亲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更让我想不到的是,谈话的第二天,父亲竟然到位于村子边上的小学校找一位姓王的语文老师,并将这位原本住校的外聘老师接到家里并提供食宿,让他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在我家里教我读书。

就这样,我白天在学校学习《毛主席语录》,晚上在家里学习《百家姓》、《三字经》、《对子》、《弟子规》等古书(当时,家里除了《毛主席语录》外,也只有这些书,而且这些书都是父亲当年读私塾时所得并偷偷保存,以免被“破四旧”之风卷走的)。

我不能说这些古书比《毛主席语录》好,但是,当时背诵并用毛笔抄写无数次的《对子》、《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对我的成长以及后来的生活与工作的确产生了很多有益的作用。可惜这样的学习随着我小学毕业并赴外地上中学而结束。家里也因为我在外地读书以及我的弟妹们相继上学而增加了不少负担。

“当时,你们兄弟姊妹五个都上学,家里只有我和你爹干活。”多年后,母亲回忆说路多啊,怎么忙也做不完。隔壁的舅爹实在看不下去时就来帮忙。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说我们舍不得让你们回家来帮忙,怕你们累。其实,我们不是怕你们累,而是怕影响你们的前程。你爹说,家里的活路今天做不完,明天还可以做,可上学是有年限的,更何况庄稼做不好,影响的只是一季,书若读不好,影响的就是一辈”。母亲继续说到。

幸运的是,我高中毕业就赶上中国恢复高考,并成为为数不多的被大学录取的学生之一。而我的二弟也在随后的高考录取中榜上有名。

“我和你妈每天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支持你们读书,不就是想让你们一代更比一代强吗?!”父亲欣慰地说。

父亲高兴,自然全家快乐。每当我和弟妹们都放假回家时,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或围坐在火坑旁,父亲吹着洞箫,三弟吹着笛子,我和二弟拉着二胡,大家一起演奏我们共同熟悉的曲子,虽然技艺不精,但也其乐融融。在我看来,那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

然而,不久之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们不再享有父子联欢的快乐。

那是一九九二年的一个清晨,父亲因脑梗塞发作而不省人事,后经抢救,虽然苏醒过来,但已是半身不遂。

我闻讯后急忙从昆明赶回贵州老家,并试图将父亲接到昆明治疗,但母亲和舅父等长辈均不同意。他们说的病很重,难以治愈,最好不要让他离开家,以免在外面有个三长两短,到时进不了屋。

我知道,当地有一种风俗,就是死在外面的人,不能抬回家里举行葬礼,只能摆放在门外,甚至是村子外面。而遵守这一规矩的人,他们宁可请医生到家里来治病,也不愿意离开家到相隔甚远的医院接受治疗(小病则不然)。因为,他们怕死在外面,到时进不了家而成为“孤魂野鬼”。

我不想违反当地的风俗,也不愿违背母亲的意愿,但又对父亲的病放心不下。于是,返回昆明后,我亲自去医院找医生咨询,这位医生是我一位朋友的亲戚。

“听这症状,应该是比较严重的脑梗塞。这种疾病,一旦发作,大多不死则瘫。”医生诚恳地说,“就算你把病人送到这里,也没人敢保证能够治好,而且治疗期漫长,会给你们带来很多不便。何不在当地找中医试试,中医有它的独到之处,即使不能治愈,或许能延长病人的生命,至于多长,这很难说,也许一年,也许三年五载......

听了医生的话,再想想长辈们的意见,我没有坚持把父亲接来昆明治疗,而是给母亲一些钱,让她在家请医问药,为父亲治病。

然而,就是这样的不坚持,给我留下了终身遗憾。虽然父亲瘫痪以后,在当地的中医治疗和母亲的精心照料下,活了三年才离开人世,但我依然深感内疚。我想,当时,如果我坚持把父亲接到昆明来治疗,或许有治好的可能就算最终无法救治,有此一番尝试,我也就心干情愿了。遗憾的是,这一切只可追悔,不能重来。

父亲走了,年仅63岁。去世之前,他虽然有近三年的时间都是在床上或者是在躺椅上度过,但大部分时间他依然神志清醒,思路清晰。

我清楚地记得父亲卧病在床时,有一天,我坐在他身边,拉着他的手说:

“这些年,我工作特别忙,只能时不时地回来看您,没有能够在您跟前好好地尽点孝心,实在对不住您。”我讲这些话时,声音有些沙哑,有些哽咽。

“我知道你忙,就算想到,你也做不到,身不由己嘛。”父亲温和而又有些吃力地说(由于半身不遂,嘴的另一半不关风,说话时不容易让发音清楚)。

“不过,没关系,有你妈照顾我。”他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道“再说,你们在外面,只要平安无事,并把工作做好,不让爹妈担心,也是一种孝敬......父亲连连说到。

的确,子女的安危无时无刻不牵动父母的心。做子女的,不仅需要关心父母的健康,也需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如果不爱惜身体,或者没有保护好自己的生命,那是对父母最大的伤害,即是最大的不孝。至于其他,只要尽心尽力就是了。不能给父母送去快乐或荣耀时,至少不要给他们带来痛苦或耻辱。但此时此刻,父亲这样讲,我想,他是在安慰我,安慰我这个远走他乡的游子。

父亲的一生,可谓受苦受难的一生。他勤劳,却生活清贫,没有尝过“山珍海味”,也没有穿过“绫罗绸缎”,更不用说坐飞机观光,或乘火车旅游了。当然,这并非是他故意节约,而是确实没有这个条件。在那些年代,一家人能吃饱穿暖已是万幸,更何况还要供我们子女几个上学。

好不容易熬到中国改革开放,当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成家立业,并初具条件,可以让父母享受生活时,父亲却突然一病不起,并经受三年的病痛折磨后离开了人世。

父亲病逝时,我刚好从国外出差回来。当我赶回老家,看着父亲的遗体,想大声问他:“您才63岁,为什么要急着离我们而去?为什么不多活几年,让我们做子女的尽一点孝心呢?”可话到嘴边就噎住了。

是父亲不愿意等吗?还是我根本就不应该让他等?

多少年来,我一直心怀“要好好孝敬父母”的愿望,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未能付诸行动。总想等到自己有空的时候,总想等到经济宽裕一点的时候,总想等到住房宽敞一些的时候,总想等到……

结果,我等着,父亲却不等了。

其实,孝敬父母,不一定要有多大的住房,不一定要有多少钱财,也不一定要天天陪着他们。只要我们平时尽心尽力,哪怕是丝丝敬意,点点关爱,也能让父母心情舒畅。

“我不知道我爹妈会困难到这种地步,竟然每月二十块钱的电费都付不起。可他们从来就不吭一声。你说,他们不问我,我怎么知道他们缺钱呢?”一位来自农村的朋友委屈地说。

是啊!父母不说,做子女的便不知道父母是否缺钱。可有几个父母会伸手向子女要钱呢?又有几个父母在每次伸手之后都能得到满足呢?

子女问父母要钱不难,可父母向子女要钱却不易呀。

如果我们清楚父母没有经济来源,又岂有不知道父母差钱的道理?如果知道父母每月至少需要多少钱才能衣食无忧,又何必等到父母伸手要钱才给他们呢?须知,伸手容易缩手难啊。

诚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需要子女给钱才能生活,也不是只要有钱父母就幸福快乐。

“我不需要子女给钱,我只希望他们节假日能抽空回来看看我,也让我看看他们。实在没空回来时,每周,哪怕每个月打个电话给我也行。” 一位退休大妈与我闲聊时说道。

我不知道这是否代表每个父母的心声,但可以肯定,即便是需要经济支助的父母,他们需要的也不仅仅是钱。他们想时不时地看看子女的脸,听听儿女的声音,了解儿女的工作和生活,或与子女热热闹闹地吃顿饭,拉点家常。实在见不着面,儿女们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报个平安,对他们来说都是莫大的安慰。在他们的眼里,不管你是民是官,是贫是富,也不管你是男是女,有多大年纪,你始终是他们的孩子,是他们的宝贝。

可是,子女们却未必会把父母当成宝贝。

当我们工作之余,一次又一次地与牌友在麻将桌上打得天昏地暗,或在酒吧里醉眼朦胧地享受“葡萄美酒夜光杯”时,我们可曾想到,年迈的父母此时可能正在窗前徘徊,并不时地往窗外眺望,希望在路的远处出现我们的身影?当我们节假日偕同爱人与孩子走街串巷或游山玩水时,我们可曾想到,利用这个机会去陪父母坐一会,或走一程,帮他们打发一段寂寞?

“我父母都有自己的工资收入,不需要我们做子女的抚养。” 一位女士自豪地说,“相反,他们还时不时地支助我们。我们买的房子离他们远了一些,有时很长时间都没能去看望他们一下,甚至连电话都懒得打。好在他们不多心,也不说什么丧气话。”

我想,他们能说什么呢?

就算他们生活困难,而你宁可花钱显摆,也不愿意多给他们几文,让他们过得轻松一些,他们也只会说:“他想给,也要他有啊!”

就算你一有空就去洗桑拿,去钓鱼,去游山玩水,一年到头不去看望他们一下,他们也只会说:“他那么忙,怎么会有空来呢!”

他们就是这样,宁可自己承受痛苦,宁可自己承受寂寞,也不愿埋怨子女。

试问:天下有比父母更疼爱子女的人吗? 天下有比父母更能宽容子女的人吗?

恐怕没有!可以说,爱有多深,胸怀就有多大。可惜我们做儿女的不能像父母关爱我们那样去关爱他们,也不能像他们包容我们那样去包容他们。有时候,我们可能还会寻找父母的“不是”,以此作为我们不去孝敬父母的“理由”。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然而,真正可怜的,并非是父母为子女操碎了心,而是他们的苦心常常不被子女所理解。

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说:“养儿方知父母恩”。

养儿是否真能让人知道父母的恩情并去感恩,我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养儿一定让人知道养儿的艰辛。

不久前,在餐馆里,我偶然遇到一个熟人的女儿。她吃饭时,怀里一岁左右的孩子突然拉屎。她急忙放下碗筷,将孩子的两腿抬起来,并用纸把孩子的屎尿擦拭干净后,又接着吃饭。

我笑着问她:“过去你吃饭的时候,只要听到有人说“上厕所”或“拉屎”,你就呕吐,两三天没有食欲。现在......”

“有什么办法呢?”没等我说完,她就笑着说道,“总不能不管孩子吧?!”

是啊!无论孩子多脏,多臭,也无论自己多苦,多累,都得管。可我们是否想过,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也一定要管呢?

常言道:“人老如小孩”。人一旦老了,就会像小孩子一样不能自控,或者不能自理。

如果父母唠唠叨叨,问这问那,你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耐心倾听,细心讲述吗?

如果父母生活不能自理,你能像照顾自己的孩子那样,忍受他们拉屎拉尿的臭气吗?

养育儿女不易,孝敬父母也难啊!可是,孝敬父母是人伦之理,是传统美德。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善待的人,你能相信他会真心善待别人吗?

多少人在父母去世后,才突然感到有许多话想对父母说;多少人在父母去世后,才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做一点让父母开心的事;多少人在父母去世后,用浓重的葬礼来表达自己的孝敬之心,以为这样做可以安慰父母的在天之灵,其实,更多的是安慰自己。

“我们都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可平时忙上班,不上班时又忙孩子的事情。只有等孩子长大,有空才去好好孝敬二老了。”一位同事在谈起孝敬父母时如是说。

我不清楚他的父母能否等到那一天。我只知道,我的父亲没有等到。

父亲走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想想父亲勤劳而又清贫的一生,想想父亲慈爱而又严格的教育,再想想我们由于所谓的“困难而未能让父亲过上一天好日子的遗憾,我常常禁不住泪流满面,正如我在父亲葬礼上挥泪写下的挽联所言:大坡脚下情不尽,者塘河上泪长流。

然而,不管我们做子女的情有多深,泪有多长,父亲终究一去不复返了,留下的,只有他的音容,我的愧疚。真是:

父尽力却情未了今世恩德难跪报;

子欲养而亲不在此身遗恨永牵缠。

0一四年十月二日




中华布依网
Copyriht@ 中华布依网.com 
Powered by VIPCM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