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蜀地越人及笮都夷的《白狼歌》 |
作者:admin 日期:2018/4/23 22:57:28 文章来源:中华布依网 |
蜀地越人及笮都夷的《白狼歌》
作者:黄懿陆
川滇之交的金沙江流域及长江上游,自古以来就有越人居住,越人是当地原住民族。黄懿陆先生的《白狼歌》解译就是最好例证。 一、蜀地早有越人居住 在《东观汉记·都夷》和《后汉书·笮都传》当中,都收录有《白狼歌》。诸多学者均对其母语作过探索,其采取的方法都是对译,殊不知很少奏效。而且,其所对译出来为数不多的字,与原汉译比较也只不过是意同,而非原来的本意。本来,《白狼歌》汉语原译只能是意译,其意译的结果原本不是直译,学者们不去研究其母语的本意,却去研究汉语对《白狼歌》意译的结果,其对母语原意的距离且不是越来越远吗!东汉一首越人的《白狼歌》谣之所以难倒不少古今中外的知名学者,原因很简单,就是当时的民族分部较复杂,而当时的民族划分却不太明确,并且存在着事实上的民族迁徙,还有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弱肉强食。这样一来,先居民族迁走,后来民族占地为主,研究者为后来人,往往只看到目前的情况而忽略历史上的真情。比如蜀地早有越人,汉人以“共人”为之命名。其最早见载于《逸周书·王会》:“具区文蜃,共人玄贝,海阳大蟹。”孔晃注:“共人。吴越之蛮。”“吴越之蛮”即是越人也。这些“共人”,在语音上传承到布依族的“仲”人,“仲”家和壮族的“僮”及其“布雄”支系;侗族之“侗”。殷周之际,共人原为东方滨海地区的越系民族。大概在春秋战国时代,共人西上进入川东。由是可知,蜀地早有越人,但一些学者却依据晋代的史料,认为晋代才有越人后裔——僚。 梁朝李膺《益州记》载: 李雄时尝遣寿攻朱提,遂有南中之地。寿既篡位,以郊甸未实,都邑空虚,仍徙旁郡户三千以上实成都,又从羊可引僚入蜀境,自象山以北,尽以僚居。蜀本无僚,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橦,布在山谷,十余万家。僚遂挨山傍谷,与土人参居。居家颇输租赋,在深山者不为编户。种类滋蔓,保据岩壑,依林履险,若履平地。性又无知,殆同禽兽,诸夷之中,难以道义招怀也。 僚本为越人后裔之一。从《逸周书·王会》得知,蜀地早已有越人居住。僚之进入,仅仅只是后来增加了越人在蜀的人数,而非蜀在此之前没有越人。“据研究,蜀中僚人最盛时可能多达三四百万人,而整个东晋南朝时期,各个王朝在四川控制的人口少则五六万户,多则二十余万户,表明蜀中僚人的数目远远超过了汉人”。《随书·高祖纪》上说“开皇元年(581年)……九月……辛末,以越王秀为益州总管,改封蜀王。”益州郡治本在云南省晋宁县,蜀汉建兴三年秋(225年)移治成都。益州旧郡改名建宁,治从晋宁移至味县(今曲靖)。蜀地早有越人,且数量不少,故随皇子杨秀方能封为越王,成为当地越人的君主。从战国时期的“共人”,到东汉时期越人的《白狼歌》,就是蜀地早有越人的最好证明! 二、关于《白狼歌》的语法及词汇 东汉《白狼歌》的研究,包括笔者自己,其所依据的版本一般是《后汉书》。殊不知《后汉书》并非原始记录,而是源于《东观汉记》,其间相距621年,可见《白狼歌》最早的版本载于《东观汉记》。其后各书有载乃系手抄本,而非原始记录。既然是手抄本,就不排除笔误的可能。幸好《后汉书》抄录《白狼歌》还比较忠实于原著,字有改动而读音一致。研究《白狼歌》以《后汉书》为版本,从字面上看,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如果说有问题的话,那问题出在该歌出于何人之口,由什么民族所唱。《东观汉记》是东汉官修的纪传体东汉史,其书所载歌谣为“笮都夷”所唱,而“笮夷”的民族成份为百越。 《东观汉记》中,有3首少数民族的本语歌谣并无歌名,只是由汉人官吏起名《远夷乐德歌诗》、《远夷慕德歌诗》、《远夷怀德歌诗》,收录于《都夷》的标题之下。其后的《后汉书》才明确为白狼、槃敢唐等百余国慕化归义作诗三章。最早的《东观汉记》记录3首歌谣的作者是“笮都夷”,而不是“白狼人”。 慕化归义的“百余国”显然都属于“笮都夷”,但肯定不是同一民族。因为《后汉书》说白狼、槃木和楼薄几种民族中没有“笮”而惟“笮”才是当地的主体民族,故以“笮都”之“笮”为名。其地有“么些”、“白狼”、“槃木”和“楼薄”若干民族,这些民族均不带“笮”,说明他们不是当地民族的主体。所以,当一些学者用氐羌语言研究《白狼歌》时,只是翻译出字,根本没有词汇,更不能进行语法分析。而没有词汇和语法,是不能构成语言和文章,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在中国历史上的汉朝,曾经出现了4部重要的语言学中极重要的著作,即《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4部书是中国古代语言学中极重要的著作,也是现存古代语言学最早的、流传最悠久的著作,内容丰富,体制各有创新,为后世语言学在研究文字学、词汇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起到了奠基和开路的作用。4部著作中《尔雅》据说是周秦之间的人所编,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第一部专著,影响最大,其后的《方言》、《说文解字》、《释名》也受其影响。《尔雅》全书19篇,所收词语和专用名词计2091条,共4300多个词。其中常用词共收623条,2000多个词,分列于《释诂》、《释言》、《释训》3篇内,词的总数约占全书一半。词来源于经典常用,常语通言,方俗异语三个方面。其中除方俗异语外,资料大多取于《易经》、《诗经》、《尚书》、《春秋》、《国语》、《论语》等经典著作。由此可见,凡是语言都有词汇,文字来自语言,文字可以构成语言,文字可以构成词汇,但脱离了词汇的文字,堆砌得再多,也不可能构成朗朗上口的语言,亦不可能组合成为任何一篇文章!既然没有词汇,当然也就不能对其语法进行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为何没有发现《白狼歌》的词汇,而且也不能研究其语法,实乃出于传统观念使然。即《白狼歌》母语属壮侗语族,而非藏缅语族也。用通俗的语言讲,即《白狼歌》为百越之锁,盖不能用氐羌之匙开启。 三、东汉《白狼歌》是越人歌谣 2001年,笔者在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壮族文化论》,在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滇国研究》,其中均有《白狼歌》的专题研究,并于同年在《广西民族研究》第三期上发表《白狼歌是越人歌谣》专论,(此文于2002年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第三期全文转载)。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文字上笔者以方国瑜主编的《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记录为蓝本;语音的中古音拟构以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李珍华、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周长楫编纂,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汉字古今音表》为依据,参照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对《白狼歌》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发现《白狼歌》不仅每个字都可以用壮语、布依语解释,而且解释后,全文浑然一体,完全是地地道道的越人歌谣,且全歌意思与原汉意大体相符。其次,《白狼歌》里保存着不少越人口语的原生词,与今天壮语、布依语的基本词汇一模一样。全文44句、176字,全部保留着壮语、布依语原生词,且字字可解。 《白狼歌》的中古音拟构,壮语、布依语与中古意的比较以及壮语、布依语的词汇、语法分析,笔者已有专著、专论出版或发表,现扼要简述如下: 1.在歌谣意思类同方面。 (1)《远夷乐德歌诗》14句,56字包含壮语、布依语的基本词汇,14句,词汇24个,48字。壮语、布依语意思与原汉意相同或近似的有13句。 (2)《远夷怀德歌诗》14句,56字,包含壮语、布依语基本词汇14句,词汇27个,56字。壮语、布依语意思与原汉意相同或近似的有10句。 (3)《远夷慕德歌诗》16句,64字,包含壮语、布依语基本词汇16句,词汇28个,56字。壮语、布依语意思与原汉意相同或近似的有14句。 2.在语法方面。 《白狼歌》的语法结构与汉语相似,符合壮侗语与汉语语法结构相同的特点。一般都有包含主、谓、宾齐全的句子,也有主谓结构的句子,更有壮族、布依族独特的语法特点,即中心词在前,修饰成分在后。它们都缺乏形态,以词序和虚词为表态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词序比较固定。这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两者语言具有亲缘关系的共同基础。由于壮语、布依语属于汉藏语系,《白狼歌》中有的字、词基本上是对汉越原封不动的使用,如第34句“是汉夜拒”,其“是汉”的使用就是如此。 3.《白狼歌》意译的结果。 《白狼歌》全文44句,原译汉意与壮语、布依词意思相同相近的有37句,相同相近率占84.1%。即使其中7句有篡改嫌疑,都可以从其字音上找到原译者篡改的动机。云南壮族布越(沙)支系的语言及布依语言能够顺畅地一气呵成《白狼歌》,且意同率占80%以上,这是藏缅语言所不能比拟的。 四、原意汉记汉意与壮语、布依语音本意比较分析 1.比较分析《远夷乐德歌诗》。
2.比较分析《远夷慕德歌诗》。
3.比较分析《远夷怀德歌诗》。
从以上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 (1)《远夷乐德歌诗》一共14名,壮、布依语意思与原汉意相同或近似的有13名。 (2)《远夷慕德歌诗》一共14句,壮、布依语意思与原汉意思相同或近似的有10句。 (3)《远夷乐德歌诗》一共16名,壮、布依语意思与原汉意相同或近似的有12句。 有据于此,笔者可以认定《白狼歌》系越人歌。全歌系越人即兴创作的生活歌,而不是专门敬献东汉皇帝的颂歌。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有据于此,可以认定东汉《白狼歌》就是百越民族的歌谣。它的版权,只能属于百越民族,而非其他民族。从全歌的意思来看,《白狼歌》为越人对汉人来到越寨后即兴创作的歌谣,主要是欢迎远道途经越人村寨的汉人,是描述其情其景的生活歌,不是专门敬献东汉皇帝的颂歌。但全歌体现了汉越一家,渴望中华一统的鱼水深情,是一曲民族团结的颂歌。
作者系《云南政协报》原总编
图文/巧家县布依学会提供 编审/典 导
《中华布依网》官网投稿和联系方式:
QQ 728814981 邮箱 728814981@qq.com
《中华布依网》官网二微码,当代大型长篇小说《凤凰折翰》提醒您注意收藏或复制发送好友,常点击识别二微码可直接打开《中华布依网》官网。
|